微头条丨换个角度看“水乡”青浦
上海水务海洋 2023-06-19 15:19:07

青浦地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,境内地势平坦,山极为稀少,仅有淀山、福泉山等几座,而且海拔很低,最高海拔只有十余米。但河流纵横交错,尤其青浦西部,湖泊棋布,是典型的江南水乡。

清光绪刊《青浦县志》记载的“淀山图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清光绪刊《青浦县志》记载的“福泉山图”

青浦早期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,绝大多数为河流、湖泊名称。位于北部的吴淞江、沪渎,是青浦也是上海地区早期的重要河流之一。吴淞江,古称松江或吴江,因古时属吴郡辖区,所以也称吴淞江。晋及唐时称松江,下游为沪渎。元以后多写作吴淞江。

清光绪刊《青浦县志》记载的吴淞江

沪渎也称沪渎江。“沪”为捕鱼工具,今称“簖”, “渎”指直接流入大海的河道。在西晋时,文献上已有此名。上海简称“沪”即源于此。

清光绪刊《青浦县志》记载的“沪渎”之名

至北宋,吴淞江河床日益淤浅,造成太湖径流不能正常外泄。宋熙宁三年(1070年),昆山人郏亶上书朝廷,提出治水方略。其后单锷、郏乔及元朝任仁发等人也参与过治水。他们的水利著作记载了青浦地区一些河流名称。如郏亶所著的《吴中水利书》,记载松江以北有48浦,以南有45浦。青浦境内的大盈浦、赵屯浦、顾会浦、崧子浦、盘龙浦就是松江以南诸浦中的五浦。青浦因其东北有青龙镇和五浦而得名。

黄浦江是上海市的最长河流,全长约113.4公里,发源于青浦西部淀山湖口淀峰。其上游在青浦境内长19.2公里,北段称拦路港,南段为泖河。黄浦江的名称始见于宋乾道七年(1171年),称黄浦塘,宋淳祐十年(1250年)《南积善寺碑记》谓之黄浦,元代又称黄龙浦、黄浦港,明称大黄浦。泖河是青浦地区早期重要河道之一,位于西南部。北宋时已有“三泖”记载,朱伯原《续吴郡图经》称:“泖在华亭境,泖有上、中、下之名。”

清光绪刊《青浦县志》记载的“三泖图”

清乾隆《青浦县志》又记述:“俗传近山泾泖益圆,曰圆泖;近泖桥泖益阔,曰大泖;自泖桥而上,萦绕百余里,曰长泖。”上泖在今上海市金山区与浙江省平湖市之间,因形长如带而又称长泖,已淤涨成田,不复存在。中泖在今金山区与松江区之间,因面积大而又称大泖,如今也已被围垦成荡田,仅存渠样的小河道。下泖在今松江区与青浦区之间,因泖形略圆而又称圆泖。这是三泖中至今尚存的下泖,但大部分也已淤平,唯中段留有较宽的水道,即现在泖河。

清光绪刊《青浦县志》记载关于三泖的介绍

位于青浦区境西北部的淀山湖,又名薛淀湖、澱山湖,是上海地区最大的淡水湖。面积62平方公里,其中一小部分属江苏省昆山市行政区划。淀山湖古时为陆地,战国以后陷为谷水。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称:“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,为次溪,自湖东南出,谓之谷水。”淀山湖之名始见于北宋郏乔《水利书》。南宋绍熙《云间志》称薛淀湖。清光绪刊《青浦县志》作进一步记述:“薛淀湖在县西,有山居其中,其源自吴江白蚬江经急水港而来,周围几二百里”。

清光绪刊《青浦县志》记载的“淀山湖”

在早期河流、湖泊地名中,除上述知名度较高、影响较大的河流、湖泊地名以外,还有许多小河流、小湖泊地名也见之于古代文献资料。

清光绪刊《青浦县志》记载的众多湖泊

青龙江、白鹤汇、蒲汇塘(即今淀浦河一部分)、崧子浦(又称嵩塘)等河流地名在宋朝水利文献中已有记载;乌泥泾、盐铁塘、走马塘等名称也在元朝文献资料中可以见到,还有葑澳塘、山泾港、横塘等河流地名,以及鼋荡、雪落漾、大葑漾、火泽(柴)荡、淀山荡和大莲湖、白米荡等湖泊地名,也分别在清嘉庆、同治年间的水利资料与清光绪年间编写的《青浦县志》《金泽小志》《蒸里志略》《章练小志》中有记述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浦水域众多,地理环境的特殊造就了青浦源远流长的水文化。

来源:青浦档案